第166章 谁给星星起了名字(2 / 2)

一个大胆的想法在他心中萌生。

他找到了沉默寡言的老吴师傅,那位退休的地铁信号员。

两人用手语和写字交流了一下午,竟一拍即合。

老吴师傅将地铁应急广播系统中的摩斯码规则进行了简化,与阿木的鼓点节奏融合,创造了一套独特的“鼓语系统”。

他们用几个捡来的铁皮油桶、几根废弃的钢管和一面破锣,在镇子的几个制高点搭建起一个简陋的“声音坐标网”。

当晚八点整,一阵熟悉的旋律——《东方红》的前奏,被用三种不同的音色,清晰地敲击出来,回荡在夜空中。

这是他们约定的“全员安好”确认信号。

一个街区接着一个街区,用锅碗瓢盆敲出同样的回应。

然而,在城西的老旧小区方向,回应的节拍迟迟没有响起。

阿木脸色一变,立刻抓起一面小鼓,带着王强手下几个最有力气的伙计,朝着那个方向飞奔而去。

半小时后,他们果然在一栋单元楼的二楼,救出了一名因独自在家摔倒而无法呼救的独居老人。

这个成功的案例,让陈景明脑中那张模糊的蓝图瞬间清晰。

他将李娟、王强和阿木召集到一起,提出了一个更为庞大的设想:“把‘行走通讯网’和‘鼓语系统’结合起来,我们能构建一条真正贯穿城乡的信息脉络。”

他让李娟组织安置点的孩子们,用蜡笔和红笔,在一张巨大的拼接地图上绘制“心跳地图”——用一个红点,标注出每一处今夜有人守望的地方,再由小米姑娘这些“信使”们接力传递,不断完善。

当晚深夜,当地图最终完成时,所有人都被震撼了。

那不再是一张冰冷的地图,而是一片由无数红点连接而成的、闪烁着微光的星状网络。

陈景明伸出颤抖的手,轻轻抚摸着地图上凹凸不平的轮廓,他忽然低声说:“原来……我们一直活在一张巨大的神经网上,只是平时太吵,听不见彼此的心跳。”他将手掌覆在滚烫的校徽上,第一次尝试着不再被动接收,而是主动引导那股磅礴的情绪洪流,如同指挥一场无声的交响。

深夜十一点,修复后的广播车再次缓缓驶入十字路口。

王强按下播放键,新一期的《我们活着的样子》响彻全城。

这一次,没有了呼喊与哭泣,取而代之的,是那些被小唐录下的“声音”:失语老人的沉重呼吸、产房里婴儿的第一声啼哭、老吴师傅用扳手敲击铁轨时那清脆的“咔哒”声,甚至还有那只在灯杆下筑巢的野蜂,其振翅频率被陈景明从记忆中提取,转化为一段微弱却坚韧的嗡鸣。

当这段奇特的音频播至第七分钟,一个无人预料的奇迹发生了。

县城三座主要变电站的备用继电器,几乎在同一瞬间,发出了三声微弱而清晰的“啪嗒”声。

值班的监测员惊愕地冲到配电盘前,眼睁睁地看着仪表盘上几条本已判定彻底报废的线路指示灯,微弱地闪烁了几下,竟短暂地恢复了导通能力!

技术人员围着设备百思不得其解,这份报告被当成又一桩“灵异事件”紧急上报。

只有老吴师傅,在角落里,用铅笔头在一张废纸上,默默写下了一行字:“有些电流,走的是人心。”

广播车旁,陈景明斜倚在冰凉的藤椅上,嘴角第一次勾起一抹真正的微笑。

他知道,那片三十年前在他童年记忆里翻滚的金色麦浪,正沿着大地深处看不见的缝隙,悄悄蔓延,用一种超越物理规则的方式,唤醒着这座沉睡的城市。

黎明前的黑暗最为深沉,但此刻的寂静已不再是死寂。

空气中弥漫着一种紧张而饱满的期待感,仿佛一场漫长的屏息即将结束。

这条被洪水围困的孤城,在黎明前的最后一刻,终于拥有了可以被外界感知的、属于自己的心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