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章 光会疼,人也得活着(1 / 2)

寒风像一把无形的锉刀,打磨着老楼粗粝的水泥外墙,发出呜咽般的低吼。

清晨五点,天色是深不见底的灰蓝,陈景明蜷在底楼那个透风的楼道口,像一尊自我流放的石像。

他身上裹着一件不合身的旧棉袄,是母亲多年前从老家寄来的,带着麦秆和阳光的味道,如今却被上海冬晨的湿冷浸得沉重。

左手缠着的纱布已经看不出本来的白色,指尖处渗出的暗红血迹晕开了一片,像一朵在霜冻里顽强绽放的梅花。

每一次呼吸牵动胸口,左手都会传来一阵钻心的刺痛,仿佛有无数根烧红的钢针正从骨缝里向外猛戳。

昨夜那一声钢板落定的钝响,像一声宣告,沉重地砸在他耳膜上,至今仍在回荡。

但他比谁都清楚,那只是序曲。

真正的交响,混杂着人性与规则的刺耳噪音,才刚刚开始。

手机在棉袄内兜里震动了第三次,屏幕上闪烁着街道办王干事的号码。

他没接,任由它执着地响着,直到归于沉寂。

不用想也知道内容是什么——“一楼住户再次报警,称你们‘强制施工扰民’,要求立即停工。”

协议是签了,但人心里的那堵墙,推倒了还能再砌起来。

他从背包里抽出一个文件夹,里面是七份崭新的打印件——盖着鲜红公章的政府特殊困难补贴批复文件、施工许可,以及那份附带了“悬浮静音方案”和“高精度震动预警系统”的最终协议。

他迎着刀子般的冷风,佝偻着背,像个派发传单的小工,将一份份文件小心翼翼地从每一户的门缝下塞了进去。

纸张滑过水泥地,发出轻微的“沙沙”声,像是在对这座沉睡的楼宇做着最后的解释。

二楼的灯,悄无声息地亮了。

老吴已经连续三天没有踏进儿子小宇的房间。

他就搬了张小马扎,坐在房门外,像个尽忠职守的门卫。

他不说话,也不看手机,只是坐着,脊背一天比一天佝偻。

阳台的角落里,多了一个铁皮桶,里面是厚厚一层灰烬。

他把那些年写给教育局、信访办,为儿子争取特殊教育资源却石沉大海的信,一封一封,烧得干干净净。

那跳动的火光,映着他沟壑纵横的脸,像一场迟到了十年的告别仪式。

这天上午,他听见楼道里传来熟悉的、一步三歇的拐杖顿地声。

是六楼的张奶奶,下楼去买降压药。

老人每下一级台阶,都要停下来喘口气,那声音沉重得像在拖拽着自己的生命。

老吴猛地站起身,那一瞬间,他仿佛回到了多年前的课堂,听见了下课的铃声。

他几乎是冲出去的,追上已经走到楼梯拐角的张奶奶。

“张老师!”他喊了一声,用的是几十年前的称呼。

张奶奶回过头,一脸错愕。

老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只是三步并作两步上前,从兜里掏出一串钥匙,不由分说地塞进老人冰冷枯槁的手里。

“您……您要是走不动了,上不去了……就来我家,歇会儿。”

说完,他像个逃课被抓的少年,脸涨得通红,转身就往楼上跑,背影仓皇而狼狈。

张奶奶愣在原地,低头看着掌心那串温热的钥匙,钥匙扣上,还挂着一个褪了色的小宇的大头贴。

一楼的厨房里,孙桂芳正在切菜。

她的目光没有落在砧板上,而是死死盯着窗外。

丈夫昨晚没有回卧室睡,她半夜起来,看见他竟在客厅里,戴着老花镜,借着手机微弱的光,一遍遍抚摸那张被她撕碎后又小心翼翼拼起来的电梯设计图。

他的手指,正停在那个“德国进口悬浮静音磁轨”的标注上,眼神里是她看不懂的复杂情绪。

她当时像被点燃的炸药,冲过去夺过图纸,想再次撕碎,可举到一半,力气却像被抽空了。

她只是把它扔在地上,回了房间。

现在,那拼凑的图纸就压在丈夫的枕头下。

“咔嚓”,刀锋停在半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