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2章 一次精心策划的“偶遇”,我来不是求报恩,是来叙旧(1 / 2)

第262章:一次精心策划的“偶遇”,我来不是求报恩,是来叙旧

省委大院的走廊里,光线被分割成整齐的明暗条纹,投射在光洁如镜的地板上。陈默缓步走着,皮鞋敲击地面的声音,在空旷的过道里回响,清晰而富有节奏。

周源的支持,像是在他这艘孤舟的船舷边,又加固了一块厚实的木板。丁文华的“重用”,则给了他一张名正言顺的护身符。

他现在有了一支名义上的调研组,一个可以撬动盘龙水库那块巨石的合法支点。

然而,陈默心里比谁都清楚,这还远远不够。

周源是学者,他的武器是报告和数据,面对真刀真枪的搏杀,他能提供的支持有限。丁文华是政客,他看重的是功劳和规避风险,一旦前方的阻力超出了他能获取的利益,他会毫不犹豫地弃车保帅。

而他真正的对手,是省政法委书记,周正龙。

这是一个能用“常委”二字压死人的存在。仅凭一个政研室,哪怕有丁文华的默许,想要撼动这棵盘根错节的大树,无异于蚍蜉撼树。

他需要一把更锋利、更决绝,且自身足够坚硬,不会被轻易折断的刀。

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省级的“盟友”。

陈默的脑海中,浮现出凤凰市委书记怀安那张沉稳的面孔,以及他身边那个活泼灵动的身影——苏晴。

救命之恩。

这是他手中最重的一张牌,也是最难打出的一张牌。

人情,如同存款。存进去的时候越是不求回报,取出来的时候,利息就越高。可一旦主动开口去取,这笔存款的性质就变了,从一份深厚的情谊,变成了一次冷冰冰的交易。用一次,就少一次,甚至可能直接清零。

所以,他不能去“取”。

他要去“存”,继续往这份恩情里,追加投资。

周末,金陵市的天气难得放晴。

陈默没有穿那身象征着身份的西装,而是换上了一件质地柔软的米色羊绒衫,配一条深色休闲裤,整个人看上去,褪去了省委大院里的锐气与深沉,多了一份邻家哥哥般的温和与干净。

他手里提着一个包装素雅的礼盒,里面是两罐从特供渠道弄来的武夷山大红袍,算不上多贵重,却胜在稀有和心意。

省委家属大院的门口,警卫森严。

陈默报上自己的名字和要拜访的住户,警卫打了一个内线电话核实,很快便敬礼放行。

开门的是怀安书记的爱人,那位在凤凰市医院里曾拉着他的手,感激得泪流满面的李阿姨。

“哎哟,是小陈啊!快进来,快进来!”

李阿姨见到陈默,脸上的惊喜完全发自内心,热情地将他拉进屋里,一边接过他手里的东西,一边嗔怪道:“你这孩子,来就来,还带什么东西?太见外了!”

“一点心意,知道叔叔阿姨都爱喝茶。”陈默笑着换上拖鞋,目光自然地扫过客厅。

房子很大,但装修得十分简朴,家具都是些半旧的款式,擦拭得一尘不染。客厅的墙上,挂着几幅字画,笔力遒劲,看得出不是凡品。整个家,透着一种高级干部家庭特有的书卷气和低调。

“你怀安叔叔去下面市里开会了,要晚上才回来。”李阿姨给他倒了一杯热茶,拉着他在沙发上坐下,仔细地端详着他,“瘦了,也黑了点,省委的工作很辛苦吧?”

“还好,年轻人,多锻炼锻炼是应该的。”陈默捧着茶杯,感受着掌心传来的温度。

“上次听我们家老怀说,你在政研室干得特别出色,他可高兴了,在家里念叨了好几次,说他没看错人。”李阿姨的语气里,满是长辈对晚辈的欣赏。

陈默只是谦虚地笑了笑,顺着李阿姨的话,聊了些工作上的趣事,又关切地问了问她和怀安书记的身体状况。

他绝口不提自己在省委遇到的任何困难,更没有一丝一毫想要寻求帮助的意思。他的姿态,就是一个纯粹感念旧情的晚辈,在周末登门拜访,叙旧闲聊。

他越是这样,李阿姨看他的眼神就越是慈祥和喜爱。在她眼里,眼前这个年轻人,不仅能力出众,更难得的是知恩图报,为人谦逊,不骄不躁,是个值得深交的好孩子。

两人正聊着,门锁“咔哒”一声轻响。

苏晴回来了。

她穿着一身运动装,扎着高高的马尾,额头上还带着一层薄汗,青春的气息扑面而来。

“妈,我回来……”她的话说了一半,在看到沙发上的陈默时,停住了。

“陈默哥?”苏晴的眼睛亮了一下,惊喜地叫道。

“苏晴,刚锻炼回来?”陈默站起身,笑着跟她打招呼。

“是啊,去体育馆打了会儿羽毛球。”苏晴放下手里的球拍,很自然地坐到陈默旁边的单人沙发上,好奇地打量着他,“你今天怎么有空过来呀?我还以为你当了大官,就把我们这些‘小朋友’给忘了呢。”

她说话的语气,带着一丝小女孩的娇憨和熟稔。

“哪能啊,”陈默笑道,“正好周末,过来看看叔叔阿姨。上次在医院,多亏了阿姨的照顾。”

“嗨,那算什么照顾。”李阿姨摆摆手,起身道,“你们年轻人聊,我去厨房看看汤,中午就在这儿吃饭,让你尝尝阿姨的手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