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没白花那金豆子(1 / 2)

安佩兰他们原地搭着简单的帐篷简单的睡了一会,第二天天蒙蒙亮就醒来了,除了三个孩子,都从帐篷里钻了出来。

他们迫不及待的想看看官爷口中说的好地场。

一出帐篷,一阵裹着沙子的北风扇在他们的脸上。

地面上砂石被风吹了个旋涡,打着旋往土山那儿转,转到另一边山脚下的一堆乱石堆前消散了。

这……

安佩兰一阵黑线,心疼自己的那颗金豆子。

有些不甘心,想到那官爷说的石头地下的水源便走到那乱石堆前仔细寻找。

倒也不难,顺着干枯的青苔印就来到了一块比人高的大石头,这儿的青苔还绿着。

仔细观察,两个石头缝隙的底下,正有着一滴一滴的往下滴着泉水,不急不慢的,在地面都汇集不了一洼水,很快就隐去了影子。

真是够可怜的。

无奈下,安佩兰走上前用手窝着接着那可怜的水滴,好半会才收集一捧尝了尝。

“甜水!”

安佩兰眼睛一亮,自从来到这凉州,就没喝过甜水,那水硬得剌嗓子,她都怀疑这样喝下去能得个什么结石。

安佩兰赶紧让白家的人都过来尝了尝。

“甜水!”

“这水真好喝!”

他们都欣喜不已,行吧,就算是这颗金豆子没白花。

是啊,庄家地可以自己收整好就行,只有这汪泉水,才是珍贵不可多得的好东西。

秋天水少,这一路赶来就没下雨,到现在还能有点水滴也不错了,要啥自行车啊。

想到这儿安佩兰的心中好受了些,又往那山坡上爬了一段。

走到一处相对平缓的地方,用手中的箭羽插进土山里面,浅浅的挖了一段。

全都是粘性极强的黄土。

“真的像是黄土高坡,全是老黄土!”

老黄土可是好东西,烧制陶瓦的上品,同时也是挖窑洞的好地方。

确定了土质,安佩兰便知道自己在这定居是要借鉴一下她那儿老祖宗上下五千年的文化了,那窑洞子里面冬暖夏凉的可舒服了。

安佩兰不知道这个时代有没有窑洞这一说,正在寻思着怎么编排个说法挖这个窑洞,想着会子便罢了,后头若有什么特别的都按在菩萨身上吧。

白季青也在四处打量着,放眼望去,周边竟看不到人户。

荒凉的地界上,只有他们这一大家子在这吹着冷风。

看着母亲下来山坡了,赶紧上前扶着:

“母亲,你刚才上的山坡挖啥呢。”

“挖土呢,咱今后的家,就在那山坡上建。”

白季青抬头看了看,山坡不算太高,但是比较陡峭,就爬到刚刚母亲站的地方便再往上爬不了了,离着地面大约有十几米的距离。

但是不好上,人还好说,手脚并用,这牛马骆驼们估计都上不去。

“那里?那这些牲口们咋办?”

“牲口都在下面,咱在上面。”安佩兰想起陕北的窑洞群,

山脚下的窑洞让牲口住,上面就是住人的窑洞。

只是现在他们可是连个像样的工具都没有,看着这天气,再有个十几天就要上冻了,到时候不光是挖不动,夜晚指望着那个简易的窝棚也不行。

光想着赶路了,竟忘了采买些工具了。

安佩兰盘算了一下白家的人,咬了咬牙说道:“老大老二,你俩家在这里搭好咱这段时间住的窝棚,好好着收拾,别凑付,晚上凉,不能透风进来。

“老大,你守好家里,一定记得教训,现在咱们不能有任何恻隐之心,谁靠近都不行,这里指望着你了!”

白季青忘不了沙匪带给他的恐惧,牢牢记得了。

“母亲,您这是要干嘛?”

“我去买点农具,咱连个铁锨都没有,我想着还有个十多天就要上冻了,趁这个时间赶紧的把过冬的地弄好。”

“可是母亲您自己去太危险了,要不……让若烟陪您去吧。”

简氏在旁边听到也觉得母亲自己去有些危险,

“母亲,季青说的是,您自己去太危险了,我陪您去吧。”

简氏说完便要戴起遮面,安佩兰拦住了她摇了摇头:

“不行,我一个老婆子没啥事,手里还有弩箭和砍刀,可是咱三个孩子都在这,还有个不顶事的伤号。这里我实在不放心,你是把好手,这儿需要你俩一起顶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