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5章 名字比票根还旧(1 / 2)

晨曦的微光如同一把锋利的解剖刀,精准地切开了k738次列车6号车厢的沉寂。

光束中,无数尘埃颗粒翻滚、飞舞,像一场微缩的宇宙爆炸。

车厢里空无一人,只剩下陈景明。

他依旧坐在那个靠窗的位置,仿佛被焊死在了座椅上,掌心那枚冰凉的大学校徽,正被他无意识地摩挲着,几乎要嵌进皮肉里。

他闭着眼,所有的感知都向内收缩,集中在胸口。

那张写着“狗剩”的薄纸早已被汗水浸透,紧紧贴着皮肤,而那五个鲜红的字——【活着回来的人】,却像一块烧红的炭,持续散发着一股奇异的温热。

这不是幻觉。

他脑海中那个冰冷的“标签系统”,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运转着。

它不再是被动显示,而是像一颗强有力的心脏,以固定的频率向外泵出无形的波纹,一圈圈扩散,寻找着同频的共振。

昨夜,那些被颤抖的手贴在胸口的名字,此刻像一颗颗休眠的种子,在他意识的土壤里蠢蠢欲动。

一个大胆到近乎荒谬的念头攫住了他。

他屏住呼吸,在脑海深处,像一个初学发声的孩童,试探性地、无声地“喊”出了一个名字。

“李娟。”

几乎就在意识波动发出的瞬间,他口袋里的手机猛地一震。

陈景明睁开眼,视线穿过布满水汽的车窗,精准地落在了站台远端。

那里,李娟正蹲在一个水泥柱的阴影下,她猛地抬起头,茫然四顾,最后,视线与车厢里的陈景明遥遥相撞。

她的眼神里充满了惊疑,仿佛听到了什么不可能听到的声音。

陈景明看着她,缓缓举起手机。

屏幕上,只有一条他刚刚发出的、空无一字的微信消息。

李娟看懂了。

她站起身,快步走到车窗外,隔着一层冰冷的玻璃,用口型无声地问他。

她的嘴唇在微微颤抖。

“它能传过去?”

陈景明缓慢而郑重地点了点头。

他感到一阵悚然的激动。

这个伴随他多年的“系统”,这个他一直以为只是用来观察、剖析世界的冰冷镜子,在昨夜那场集体的情感宣泄之后,终于淬炼成了一根连接人心的暗线。

站台上的风吹乱了李娟的头发,她深吸一口气,像是下定了某种决心,转身快步走到一个无人的角落,蹲下身,拨通了那个让她恐惧了半年的号码。

电话接通的瞬间,她所有的伪装都土崩瓦解,声音哽咽得几乎不成调:“妈……我……我可能生不了孩子了。”

电话那头是长久的、足以让心脏停跳的沉默。

然后,是一阵压抑的、熟悉的咳嗽声,像是在冬日里拉动一台老旧的风箱。

“傻丫头……”母亲的声音疲惫而沙哑,却像一把钥匙,瞬间打开了李娟记忆的闸门,“你以为妈成天催你,在乎的是这个?我跟你爸,怕的是你一个人在外面,没个奔头,把自己给逼死。”

一句话,如同一场迟来的暴雪,瞬间压垮了李娟用“精致穷”和“都市精英”的标签堆砌起来的脆弱雪人。

她再也支撑不住,身体顺着冰冷的水泥柱滑坐在地,将头深深埋进膝盖,压抑了半生的哭声终于冲破喉咙,混杂着站台上的广播声,像一头迷途的幼兽。

她想起父亲临终前,那双枯瘦如柴的手紧紧握着她,一遍遍地叮嘱:“娟啊,城里再好,楼再高,也别忘了回头看看路……别把自己走丢了。”她那时不懂,以为父亲是怕她忘了本,忘了那片麦田。

直到此刻,她才终于明白,所谓“成功”,所谓“光宗耀祖”,或许只不过是能让远方的亲人,在某个深夜接到电话时,能安心地说上一句:“你还像你,就好。”

她胡乱抹掉眼泪,从随身的包里撕下笔记本的一页,用口红在背面用力写下几个字:“李娟,想回家种菜。”她拍下照片,点开那个死寂了十几年的家族微信群,点了发送。

几乎是下一秒,一条消息弹了出来,是三十年没在任何家庭聚会里说过话的、远嫁他乡的姑妈。

“南坡那块向阳的地,一直给你留着呢。”

与此同时,列车长冯建军独自站在空无一人的乘务室门口,手里紧紧捏着一枚小小的u盘。

那里面,存着实习生小杨用录音笔录下的、昨夜车厢里的一切。

按照规定,这份可能引发“舆情”的音频,他本该在第一时间格式化销毁。

可他鬼使神差地走回乘务室,将u盘插进了那台老旧的办公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