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补丁钉进权力的墙(1 / 2)

办公室里的空气仿佛凝固成了玻璃,被此起彼伏的电话铃声震出无数道裂纹。

周主任手里的青瓷茶杯“哐当”一声掉在昂贵的地毯上,滚烫的茶水洇出一片深色的地图。

她没有去管,只是死死盯着那几部仿佛在尖叫索命的电话,眼底的镇定终于被一丝狼狈的恐慌所取代。

她猛地拔掉所有电话线,世界瞬间安静,但那穿脑的嘶鸣仿佛已经刻进了她的耳膜。

她冲到文件柜前,像疯了一样把一摞摞的补充协议、会议纪要和私人账目拖出来,扔进一个金属垃圾桶。

火机“咔哒”一声,橘红色的火焰舔上纸张边缘,黑烟伴随着刺鼻的气味升腾而起。

她要烧掉这一切,烧掉那些见不得光的“补丁”,让一切回归“正轨”。

火舌贪婪地向上窜,舔到了飘动的窗帘。

昂贵的丝绒窗帘瞬间被点燃,火势以惊人的速度蔓延,浓烟触发了天花板的烟雾报警器。

刺耳的警报声划破了陆家嘴的夜空。

消防车呼啸而至,高压水枪很快扑灭了火焰。

但楼下,闻讯赶来的阳光里住户们却隔着警戒线议论纷纷,声音不大,却字字诛心。

“看见没,心虚了,自己放火烧证据。”

“演戏吧?哪有那么巧,刚被曝光就着火?”一个年轻人冷笑,“拆我们房子是演的,现在连火灾都是演的。这帮人,除了演戏还会什么?”

这些话语像无形的巴掌,穿过层层楼板,扇在周主任熏得漆黑的脸上。

与此同时,在一间没有开灯的出租屋里,陈景明正盯着电脑屏幕上由无数个监控探头拼接成的实时画面。

他没有丝毫喜悦,反而感到了前所未有的紧迫。

孙建国通过退役战友的关系网,刚刚传来一条决定性的消息:老吴那个当程序员的儿子,已经按照父亲的遗言,从老教室的讲台夹层里取出了u盘。

那个小小的存储器,装着未经任何删改的原始账目和更深层的利益输送链条,此刻正通过最稳妥的渠道,被寄往北京一位以刚正不阿着称的公益律师手中。

子弹已经上膛,但还没飞到靶心。

陈景明很清楚,从舆论发酵到官方正式介入,中间存在一个致命的时间差。

在这个窗口期,对方会动用一切力量反扑、洗白、混淆视听。

他必须抢在黎明到来之前,让真相变成一颗钉死在墙上、再也拔不下来的钉子。

“强子,”他拨通了王强的电话,声音冷静得像一台机器,“发动所有人,把我们手里的东西,变成阳光里新的皮肤。”

王强瞬间明白了。

半小时后,一场史无前例的“人民战争”在废墟之上打响。

几十个从各处工地赶来的汉子,在王强的指挥下,调配出大桶大桶的防水油墨。

他们没有横幅,没有口号,只是沉默地将账本上一条条触目惊心的记录,用巨大的字体,刷满了所有残存的墙壁、裸露的地基,甚至是横亘在断壁残垣间的晾衣铁丝上。

“周某,协调费,十八万,用途:女儿澳洲留学学费。”

“马三爷,安抚款,三十万,冲抵其子工亡赔偿。”

“刀疤刘,行动队经费,十二万,含‘特殊人员’处理费。”

每一笔记录后面,都跟着一个硕大的二维码。

手机扫过,链接直指李娟在海外服务器上搭建的“原件计划”云端数据库,里面是所有账本页面的高清扫描件。

阿龙主动加入了队伍。

他通红着双眼,凭借过去在拆迁队踩点的经验,精准地指出:“这面墙,是进村的主路口,所有车都看得到!”“那个巷子拐角,是买菜的必经之路,早上人最多!”“把字写在三楼那块没塌的墙上,对面高架桥上的人一扭头就能看见!”

另一边,小芳发动了她的人脉。

她和几个相熟的护士志愿者,将打印成a4纸的账本内容,仔细折叠后,塞进一个个空白的药品包装盒里。

第二天一早,随着药品配送车,这些特殊的“药方”将无声无息地流入周边的数十个社区和医院。

一夜之间,这片代表着城市伤疤的废墟,变成了一座没有围墙、二十四小时开放的露天反腐展览馆。

天亮后,周主任派出的清洁工和保安试图撕毁、涂抹这些“城市牛皮癣”,却发现这根本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