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车上没有座位号(2 / 2)

墙上,前任租客留下的考研计划表早已泛黄,一行“不成功便成仁”的字迹下,【中断者】的灰色标签正无声浮现。

角落里那个烧水壶上用记号笔写着“公用”,它的标签是【短暂同盟】。

他忽然明白了,在这座城市里,每个人都是戴着面具的角色,每一次联合都是暂时的,而那个真实的、脆弱的自我,只能藏在这样漏风的缝隙里。

当晚,小芳回医院值夜班。

陈景明和王强睡上下铺,李娟在地上打了个地铺。

临走前,老刀站在门口,回头看了一眼屋里三个略显局促的年轻人,扔下一句话:“在这儿活着,先要学会装傻,再学着变聪明。”

第二天清晨,天还没亮透,三人就各自踏上了征途。

李娟拿着地图,换乘了三次公交车,终于抵达了梦想中的北大校门口。

然而,当她递上所有材料时,却被招生办的老师拦了下来:“同学,你的助学贷款申请表上,缺一个乡政府的公章和派出所的户籍证明原件复印件。”

“老师,我们那儿说有录取通知书就行……”

“规定就是规定,赶紧去补吧,不然注册不了。”

曾经的天之骄女,第一次感受到了规则的冰冷。

她攥着那份材料,奔波在完全陌生的银行、街道办和派出所之间,被人像皮球一样踢来踢去。

中午饿了,她只舍得在路边买一个一块钱的白面馒头,就着免费的开水往下咽。

与此同时,王强在老刀地图上标注的劳务市场里,因为一身力气和肯干的眼神,被一个自称“老乡”的包工头看中了。

“兄弟,跟我干吧!工地直招,包吃包住,一个月给你开三千!”

王强喜出望外,想都没想就把身份证递了过去。

可当他被带到一个小黑屋里,面对一份长达七年的“包吃住”合同时,他那草根的警觉终于被触发了。

他想拿回身份证走人,却被两个彪形大汉堵住了门。

就在这时,陈景明的电话打了过来。

他凭借着王强之前含糊描述的地点,一路打听找到了这里。

在门口,他看到了那个包工头。

一瞬间,他意识里的标签系统发出了刺耳的警报。

那包工头头顶上,赫然浮现出几个血红色的字——【旧网残余】!

下面还有一行小字注解:原“启航教育”非法招生合作中介。

陈景明心头一凛,他立刻明白了,这不是偶然的诈骗,这是同一张罪恶网络的不同触角。

他没有冲进去,而是冷静地退到一旁,按下了手机的录音键,同时用当年“野火电台”的暗语给小芳发了条短信,让她立刻联系之前提到过的法律援助志愿者。

夜晚,四人再次重聚时,地点换成了一个废弃的桥洞下。

这里是老刀的另一个“据点”。

李娟眼圈通红,一天碰壁的委屈让她沉默不语。

王强心有余悸,但更多的是愤怒。

老刀不知从哪儿拖来一台报废的打印机,他正叮叮当当地把它改装成一台简易的油印机。

他一边忙活,一边听着他们的遭遇,最后哼了一声:“这城的吃相,十年了,一点没变。”

他将一张油墨未干的传单拍在地上——《新生防骗指南》。

“警惕‘免费入住’陷阱”、“不要将身份证交给陌生人”、“任何需要提前交钱的工作都是诈骗”。

陈景明看着传单,将今天包工头的录音和合同照片存入一个新建的手机文件夹,命名为“原件计划”。

他发现,这种利用信息差制造恐惧,再用虚假承诺进行收割的骗局,与当年启航教育的模式何其相似。

他在备忘录里写下一行批注:“城市不是弱肉强食的丛林,它是一个设计精巧的迷宫。我们不能只顾着往前跑,得学会画出我们自己的地图。”

李娟捡起地上的传单,看着上面笨拙却清晰的字迹,眼中重新燃起了一点光。

她轻声说:“也许……我们可以像在村里那样,开个‘讲座’?”

三天后,在人流最密集的地铁口。

一张破桌子,一个二手扩音器,“寒门之声”第一场街头宣讲就这样开始了。

王强凭着高大的身材和不怒自威的眼神,在周围拉起了一道人墙,负责维持秩序。

小芳穿着护士服,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向围观的年轻人演示如何识别虚假体检和非法招聘。

李娟则拿着大喇叭,用她条理清晰的逻辑,讲述自己揭露补习班骗局的经历和今天遇到的官僚主义壁垒。

陈景明站在人群外围,像一个沉默的观察者。

他的标签系统正无声地运转,他看见,许多驻足倾听的年轻人头顶上,那层代表【麻木顺从】的灰色外壳,正在慢慢出现裂痕,底下透出一点点名为【想改变】的微光。

宣讲结束,人群渐渐散去。

一个戴着眼镜、看起来很腼腆的女孩挤了过来,把一张小纸条塞到陈景明手里,飞快地说:“我……我在我们县城也被中介骗过学费……我能加入你们吗?”

陈景明接过那张温热的纸条,郑重地放入贴身的口袋。

远处,纵横交错的高架桥上,车灯流动如河,冰冷而壮观。

而他知道,就在这个喧嚣的城市一角,一张属于他们的、微小却坚韧的网,已经开始悄然生长。

他握紧了口袋里的纸条,那薄薄的纸片仿佛有千钧之重,上面承载着一个素不相识的女孩的信任,也压着一个沉甸甸的未来。

他抬起头,望向不远处灯火通明的市图书馆,一个念头在他心中疯长,如麦苗破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