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小男孩的声音循环了整个清晨(1 / 2)

电话铃声像一枚淬了毒的钢针,扎进深夜的寂静里。

李娟一个激灵从沙发上坐起,屏幕上跳动着“杨婶”两个字,她的心脏骤然一紧。

“娟儿,”电话那头,老杨媳妇的声音发着抖,压得极低,像怕惊扰了什么,“这几天……总有个男的在小豆子学校门口转悠,不买东西也不接孩子,就盯着……今天下午他还跟着我们走了一段路……”

李娟的血液瞬间冷了下去。

她立刻想到了陈景明昨晚的警告,敌人正在寻找他们最柔软的腹部。

“杨婶,您别慌!”李娟的声音强作镇定,“您和小豆子现在就在家里,锁好门,哪儿也别去。我马上过来!”

挂了电话,她没有丝毫犹豫,拨通了镇卫生院那个夜班护士的号码。

十五分钟后,两人在老杨家楼下汇合。

护士姓秦,是个刚毕业的年轻姑娘,白天见过小豆子,对他印象很深。

她们没有上楼惊动孩子,而是借着夜色在单元楼门口的阴影里观察。

老杨家窗户透出昏黄的灯光,一切看似平静。

但秦护士的眉头却越皱越紧。

“心理压迫不会在白天显现,尤其对自闭症儿童。”她轻声对李娟说,“他们会把恐惧内化,表现在生理上。我昨天回访,杨婶说小豆子这几天夜里磨牙特别厉害,今天又开始尿床了。这是典型的应激反应。”

她在随身携带的工作手册上,用飞快的笔迹写下一行字:“替代性恐惧创伤——源于目睹亲人受胁迫而产生的二次精神伤害。”

写完,她抬起头,眼神异常严肃:“李娟姐,必须立刻停止一切公开对抗。对方已经不择手段,他们要的不是驱赶,是摧毁你们的精神支柱。小豆子就是他们选中的第一个目标。”

李娟的心沉到了谷底。

她立刻在三人的小群里发了条消息:“停止摆摊,转入地下。强子,所有公开露面取消。对方在搞心理战,冲着孩子来的。”

消息发出不到一秒,陈景明回复了两个字:“收到。”

此刻,在镇尾的出租屋里,陈景明正盯着屏幕上分割成九宫格的监控画面。

他侵入了菜场和学校附近三个商铺的监控系统,时间轴被他精确地拉回到三天前。

一辆黑色的、没有悬挂牌照的轿车,像幽灵一样,连续三天在同一时间段出现在学校门口和菜市场的拐角。

画面里,一个戴着鸭舌帽的男人靠在车边,视线死死锁住老杨的三轮车,以及三轮车旁那个瘦小的身影。

陈景明没有报警。

他知道,这在法律上甚至构不成骚扰。

他要做的是用敌人的逻辑,打败敌人。

他飞快地将几段关键监控剪辑成一个十五秒的短视频,画面中心始终是那辆无牌车和那个遥遥相望的男人。

他没有配上激烈的音乐,只用了一行巨大的白色字幕,缓缓浮现在画面中央:“谁在监视一个只会喊‘两块五一斤’的孩子?”

视频的结尾,他叠加上了小豆子在清晨街头那一声清脆的叫卖录音。

随后,他打开“记忆云库”的后台,将这个短视频定向推送给数据库里每一个曾经上传过故乡田野照片、并且ip地址显示有孩子的家庭用户。

他为这次推送设置了一个新的标签:【父亲\/母亲的本能】。

一夜之间,这条看似普通的视频,在无数个家长群、业主群里病毒式传播开来。

二十四小时内,转发量突破十万。

评论区彻底被愤怒的父母们占领:

“我不管你们是什么商业纠纷,冲孩子下手,算什么东西!”

“这不是城市管理,这是黑社会式的恐吓!”

“车牌号呢?人肉他!让他的孩子看看他爹在外面干的什么好事!”

舆论的火焰被瞬间点燃,烧向了那片模糊的灰色地带。

与此同时,王强收到了李娟的消息。

他一拳砸在桌上,桌上的空酒瓶跳了起来。

但他没有被愤怒冲昏头脑,秦护士的建议和陈景明的线上反击给了他新的思路。

第二天,一场声势浩大的“全民买菜日”拉开序幕。

镇上所有支持老杨的居民,不约而同地穿上了一件白色t恤,上面用稚拙的字体印着一句童谣:“小豆子,卖豆腐,两块五,不辛苦。”

街面上再也看不到一个流动的豆腐摊。

但阿珍组织的十辆私家车,却组成了“移动菜篮子”,后备箱里装满了用保温箱储存的热豆腐、老杨媳妇的腌菜和从山里采来的野菜,在各个小区间低速巡回。

车主们在业主群里实时播报位置,居民们算好时间下楼,交易在电光石火间完成。

小杨老师则组织美术兴趣小组的孩子们,将“豆腐保卫战”的故事画成了四格连环画,一夜之间贴满了各个小区的电梯间。

画风虽然稚嫩,但故事清晰:戴眼镜的爷爷、生病的老奶奶、会说话的小英雄,以及那个躲在暗处的大灰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