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章 陈默的“邀请”(2 / 2)

安检日记 只系奶 2775 字 1天前

得到站方的正式批准后,林晓梦给陈默发了条消息:“团队同意参与项目,期待合作。”

陈默很快回复:“太好了。明天下午方便进行第一次培训吗?”

第二天下午,陈默带着两名助理来到地铁站的会议室。3号安检班的成员们整齐就座,每个人的面前都放着一个崭新的记录本和一套专业的测量工具。

“感谢各位参与这个项目。”陈默的开场白简洁有力,“你们提供的每一个数据,都可能成为新设计方案的重要依据。”

培训过程中,陈默展现了令人惊讶的专业素养。他不仅详细讲解了数据采集的标准和方法,还耐心解答了大家提出的各种问题。

“陈工程师,不同身高的乘客对安检机高度的适应度,这个需要记录吗?”小林问道。

“很好的问题。”陈默赞许地点头,“这属于人体工程学数据,对优化设备布局非常重要。”

培训结束后,陈默特意留下林晓梦讨论具体的工作安排。

“数据收集工作会持续两周,需要你们在不同时段安排专人记录。”陈默递给她一份排班表示例,“你看看这样安排是否合理?”

林晓梦仔细阅读后,提出几个调整建议:“早高峰的人手需要增加,这个时段的客流特征最复杂。另外,建议把李哥安排在质量控制岗位,他的经验能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陈默认真记下她的建议:“你对团队能力的了解,是项目成功的重要保障。”

接下来的日子里,3号安检班开始了紧张而有序的数据收集工作。令林晓梦欣慰的是,每个人都以极高的热情投入这项工作。

小王设计了一套简便的记录符号,大大提高了数据记录效率;张姐发现了几处平时被忽略的客流瓶颈点;就连平时沉默寡言的老赵,都提出了改进安检机高度的具体建议。

陈默每隔两天就会来检查数据收集情况。每次他来,不仅关注数据本身,更注重听取一线员工的观察和感受。

“这个转弯处的拥堵问题,你们觉得主要原因是什么?”在一次现场调研中,陈默问道。

李哥立即回答:“主要是标识不清,加上扶梯出口正对着转弯处,容易形成人流冲突。”

陈默若有所思地在图纸上做着标记:“这个观察很有价值,我们会重点研究这个区域的改造方案。”

两周的数据收集工作很快接近尾声。最后一天,陈默带来了一份初步的数据分析报告。

“根据你们提供的数据,我们发现了几个关键问题。”他指着报告中的图表说,“特别是安检区与闸机区的衔接处,存在明显的效率瓶颈。”

林晓梦仔细阅读报告,内心充满成就感。那些平日里模糊的感觉和经验,如今通过数据变得清晰可见。

“下一步,我们会基于这些数据优化设计方案。”陈默合上报告,真诚地说,“再次感谢你们的专业配合。没有你们的帮助,我们不可能获得如此宝贵的一手资料。”

当晚,林晓梦在笔记本上记录下这次合作的感悟:

“专业合作是双向的学习过程。

数据让经验变得可衡量、可传递。

一线工作者的观察力是最宝贵的设计资源。

在合作中,我们既是贡献者,也是受益者。”

写完这些,她望向窗台上的小木雕麻雀。在灯光下,那只小麻雀仿佛在告诉她:真正的成长,来自于不断突破自我的边界。

这次与陈默的专业合作,不仅让她的团队获得了宝贵的项目经验,更让她看到了工作的另一种可能——在平凡的岗位上,也能参与到改变城市面貌的重要工作中。

明天的太阳升起时,她将继续站在安检岗位上,但视野已经变得更加开阔。因为她知道,在这个城市的脉动中,也有她和她团队贡献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