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章 萧承宇:兵法室中习谋略(二)(2 / 2)

第四计:以逸待劳

案例:楚汉相争时,刘邦采用持久战的策略,利用关中的资源优势,与项羽长期对峙。项羽虽然勇猛,但补给困难,最终被拖垮。

第五计:趁火打劫

案例:春秋时期,晋国发生内乱,公子重耳流亡。秦国趁机支持重耳回国夺位,从而控制了晋国。

第六计:声东击西

案例:前面官渡之战中已经详细讲解。

第七计:无中生有

案例:三国时期,诸葛亮在空城计中,通过虚张声势,让司马懿误以为城中有埋伏。

第八计:暗度陈仓

案例:楚汉相争时,韩信表面上在修栈道,实际上却率军从陈仓小道出击,一举平定三秦。

第九计:隔岸观火

案例:战国时期,韩赵魏三家分晋,其他诸侯国坐视不管,最终导致晋国灭亡。

第十计:笑里藏刀

案例:三国时期,吕蒙表面上对关羽友好,暗中却在准备攻打荆州。最终趁关羽北伐时,白衣渡江,攻占荆州。

第十一计:李代桃僵

案例:春秋时期,赵氏孤儿的故事。程婴用自己的儿子代替赵氏孤儿去死,保住了赵氏的血脉。

第十二计:顺手牵羊

案例: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经常在日军运输线附近活动,顺手袭击小股日军,夺取物资。

第十三计:打草惊蛇

案例:春秋时期,伍子胥想知道吴王的态度,故意在朝堂上试探,观察吴王的反应。

第十四计:借尸还魂

案例:三国时期,刘备打着汉室宗亲的旗号,以兴复汉室为号召,最终建立蜀汉。

第十五计:调虎离山

案例:东汉末年,诸葛亮设计诱使司马懿离开坚固的城池,在运动中消灭敌军。

第十六计:欲擒故纵

案例:诸葛亮七擒孟获,每次抓获后都放回去,最终让孟获心服口服。

第十七计:抛砖引玉

案例:战国时期,秦国想攻打楚国,但不知道楚国的虚实。于是秦国故意示弱,引诱楚国主动出击,从而了解楚国的实力。

第十八计:擒贼擒王

案例:唐朝安史之乱时,郭子仪抓住了叛军首领安庆绪,叛军群龙无首,很快就被平定。

第十九计:釜底抽薪

案例:官渡之战中,曹操烧毁袁绍的粮草,从根本上瓦解了袁绍的战斗力。

第二十计:混水摸鱼

案例:东汉末年,董卓乱政,天下大乱。各路诸侯趁机起兵,争夺地盘。

第二十一计:金蝉脱壳

案例:三国时期,诸葛亮病逝五丈原。他临终前安排蜀军撤退,用自己的木像吓退司马懿,让蜀军安全撤退。

第二十二计:关门捉贼

案例: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军采用包围战术,将国民党军队包围在几个城市中,然后逐个歼灭。

第二十三计:远交近攻

案例:战国时期,范雎向秦昭王提出远交近攻的策略,秦国先攻打邻国,与远方的国家结盟,最终统一六国。

第二十四计:假道伐虢

案例:春秋时期,晋国借道虞国去攻打虢国。灭虢之后,晋国军队在回国途中顺便灭了虞国。

第二十五计:偷梁换柱

案例:秦始皇死后,赵高、李斯篡改遗诏,立胡亥为帝,赐死扶苏。

第二十六计:指桑骂槐

案例:春秋时期,齐相管仲想整顿吏治,他故意在朝堂上批评一个小官,实际上是在警告其他官员。

第二十七计:假痴不癫

案例:三国时期,司马懿装病示弱,让曹爽放松警惕。最终发动政变,夺取政权。

第二十八计:上屋抽梯

案例:三国时期,刘备用计引诱刘璋来会面,然后扣留刘璋,夺取益州。

第二十九计:树上开花

案例:三国时期,张飞在长坂坡用疑兵之计,让曹军误以为有伏兵。

第三十计:反客为主

案例:三国时期,刘备借荆州,最终却据为己有。

第三十一计:美人计

案例:三国时期,王允用貂蝉离间董卓和吕布,最终除掉董卓。

第三十二计:空城计

案例:三国时期,诸葛亮在西城用空城计吓退司马懿大军。

第三十三计:反间计

案例:赤壁之战中,周瑜用反间计让曹操杀了蔡瑁、张允,削弱了曹军的水军力量。

第三十四计:苦肉计

案例:赤壁之战中,黄盖用苦肉计诈降曹操,最终火烧曹军战船。

第三十五计:连环计

案例:赤壁之战中,周瑜连用反间计、苦肉计、连环计等多个计策,最终大败曹军。

第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案例:楚汉相争时,刘邦多次战败后选择撤退,保存实力,最终反败为胜。

十、空城计的亲身体验

在学习完三十六计后,系统特别选择了空城计进行深入演练。

空城计是三十六计中最具传奇色彩的一计,系统说道,现在,你将亲自体验这个经典的计策。你可以选择扮演诸葛亮或者司马懿。

萧承宇想了想,选择了扮演司马懿。他很好奇,如果自己是司马懿,面对诸葛亮的空城计,会做出什么选择。

场景生成了。萧承宇发现自己站在西城城外,率领着十五万大军。城头上,诸葛亮正在抚琴,城门大开,只有几个老兵在扫地。

报告大都督,一个将领骑马来到萧承宇面前,诸葛亮在城上抚琴,城门大开,里面看不到一个士兵。

萧承宇皱起眉头,仔细观察着城上的情况。诸葛亮坐在城楼上,神情自若,琴声悠扬,仿佛根本没有看到城下的十五万大军。

这其中必有诈,萧承宇心想,诸葛亮一向谨慎,怎么可能如此大意?

他的脑海中浮现出各种可能性:

可能性一:城中确实有埋伏。诸葛亮故意示弱,引诱我军进城,然后四面合围。

可能性二:城中真的没有军队。诸葛亮走投无路,只能冒险用此计。

可能性三:这是一个连环计的一部分。诸葛亮可能在其他地方设了埋伏。

传令下去,萧承宇下令道,派一支小部队试探性进攻,看看城中的反应。

一千名士兵向城门进发。但就在他们即将进入城门时,城楼上的诸葛亮突然停止抚琴,大声说道:司马懿,你若敢进城,我定让你有来无回!

同时,城门突然关闭,城头上出现了一些士兵的身影。

那一千名士兵立即撤退。

萧承宇陷入了沉思。他知道历史上司马懿选择了撤退,但如果他选择进攻呢?

再派一支侦察队,从城墙的其他地方爬上去,看看城中的真实情况。萧承宇又下了一道命令。

侦察队悄悄接近城墙,开始攀爬。但就在他们快要爬上城墙时,城头上突然射出几支箭,虽然没有射中,但明显是警告。

侦察队队长回来报告:大都督,城墙上有士兵把守,但人数不多,估计只有几百人。

只有几百人?萧承宇更加疑惑了,如果只有几百人,为什么不逃跑,反而留在城中?

他再次观察诸葛亮。诸葛亮重新开始抚琴,琴声比之前更加从容,仿佛一切都在他的掌控之中。

大都督,旁边的将领建议道,不如我们分兵几路,同时攻城。即使有埋伏,也不可能处处都有埋伏。

萧承宇摇摇头:诸葛亮用兵如神,我们不能大意。万一这是他的诱敌之计,我们贸然进城,损失会很大。

可是,如果就这样撤退,岂不是让诸葛亮白白逃走?

萧承宇沉默了很久。他想起了诸葛亮之前的战绩——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草船借箭、借东风、火烧赤壁……每一次,诸葛亮都能以弱胜强,创造奇迹。

传令下去,萧承宇最终做出了决定,全军撤退!

大都督,我们就这样撤退了?将领们都很不解。

诸葛亮一生谨慎,从不弄险。他敢这样做,必定有恃无恐。我们不能拿十五万将士的性命冒险。

随着萧承宇的命令,十五万大军缓缓撤退。城楼上,诸葛亮长舒了一口气,额头已经布满了冷汗。

恭喜你完成了空城计的体验。系统的声音响起,你选择了撤退,与历史上司马懿的选择一致。现在,让我们看看如果你选择进攻会发生什么。

场景重新开始。这次,萧承宇选择了进攻。

全军攻城!

十五万大军如潮水般涌向城门。城门紧闭,但城墙上只有几百名老弱残兵,根本无法抵挡。

很快,城门被攻破,大军涌入城中。但城中空无一人,只有一些百姓。

诸葛亮呢?萧承宇问道。

士兵们四处搜索,最终在城后的树林中发现了诸葛亮的踪迹。但诸葛亮已经骑马逃走,只留下一封信。

信上写道:司马懿,你赢了。但我城中确实无兵,这是我一生中最大的冒险。你若早来一步,我必为你所擒。但你太过谨慎,错失良机。这就是命运。

萧承宇看着这封信,心情复杂。他赢了这场战斗,但似乎又输了什么。

两种选择,两种结果。系统总结道,司马懿的谨慎让他错失了活捉诸葛亮的机会,但也避免了可能的埋伏。这就是战争的复杂性——没有绝对正确的选择,只有相对合理的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