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降兵本就军心涣散,此刻更是大乱,不少人直接弃船逃跑,甚至有人倒戈相向,攻击曹军士兵。曹操的中军战船也被引燃,他在众将的护卫下,狼狈地换乘小船,向江北逃窜。
南岸之上,周瑜见火势燃起,立刻下令:“总攻开始!”联军主力战船浩浩荡荡地驶出,朝着曹军水寨发起猛攻。江东水师的战船灵活迅捷,士兵们个个奋勇杀敌,曹军早已溃不成军,毫无还手之力。
诸葛亮站在山岗上,看着江面上熊熊燃烧的大火,听着联军士兵的呐喊声与曹军的惨叫声,心中感慨万千。这场赤壁之战,终于是按照他的谋划顺利进行,曹操数十万大军,即将灰飞烟灭。
激战一直持续到黄昏,江面上的火势渐渐平息,留下一片狼藉。曹军战船被焚毁殆尽,士兵死伤无数,江水被染成了红色。曹操带着残兵败将,一路向北逃窜,联军则乘胜追击,收复了江陵、江夏等失地。
战后,孙权在江东大营设宴,款待诸葛亮、刘备等人,以及立下大功的诸位将军。宴会上,孙权亲自为诸葛亮斟酒,笑道:“孔明先生,若无先生的锦囊妙计,孤断无今日之胜。先生之功,孤永世不忘!”
诸葛亮起身谢道:“孙将军过奖了。此战大捷,全赖孙将军信任,公瑾将军调度得当,黄老将军舍生忘死,以及诸位将士奋勇杀敌。某不过是恰逢其会,略献小计罢了。”
周瑜也举杯道:“孔明先生之才,瑜深感敬佩。此次合作,瑜受益匪浅。愿今后,江东与新野永结盟好,共图大业!”
诸葛亮回敬道:“公瑾将军此言甚是。曹操虽败,但根基未动,日后必然卷土重来。我两家唯有同心协力,相互扶持,才能抵御曹操,保全一方安宁,甚至有望恢复汉室,还天下太平。”
刘备也起身道:“孔明先生所言极是。备愿与孙将军携手,共抗曹操,绝不背盟!”
孙权哈哈大笑,举杯道:“好!今日,孤与玄德公、孔明先生,以及诸位将军,歃血为盟,永结同好!共抗曹操,匡扶汉室!”
众人纷纷举杯,高声应和:“共抗曹操,匡扶汉室!”酒杯碰撞之声,响彻大营,也预示着一个新的时代即将到来。
诸葛亮看着眼前的景象,心中却并未有太多喜悦。他知道,赤壁之战的胜利,只是一个开始。曹操逃回北方后,必然会休养生息,积蓄力量,日后的战事,将会更加艰难。而江东与新野的联盟,也并非牢不可破,其间的利益纠葛、权力纷争,都可能成为日后的隐患。但此刻,他暂且放下这些忧虑,与众人一同饮酒欢庆,享受这来之不易的胜利。
夜色渐深,宴会渐渐散去。诸葛亮独自一人站在江边,望着滔滔江水,思绪万千。长江之上的烽火已然熄灭,但天下的战火,却远未平息。他的征途,才刚刚开始。
夜色如墨,浸染着长江两岸。江风卷着水汽扑面而来,拂动诸葛亮素色的衣袍,将他额前的发丝吹得微微凌乱。他立于江畔的礁石之上,身后是逐渐沉寂的吴军大营,灯火点点如星,却照不透弥漫在天地间的苍茫。江水滔滔东去,拍打着礁石发出沉闷的声响,仿佛在诉说着古往今来无数兴亡事。
“孔明先生深夜独酌江风,莫非是嫌大营中的酒不够烈?”一个清朗的声音自身后传来,带着几分笑意。
诸葛亮回身,见鲁肃提着一盏灯笼缓步走来,灯笼的光晕在他脚下铺开,照亮了湿滑的卵石路。“子敬先生,”他拱手一笑,语气平和,“宴上喧嚣,不及江风清醒神智。先生怎也未安歇?”
鲁肃走到他身边,将灯笼放在一块平整的礁石上,望着江水长叹一声:“今日盟约既定,本是该酣睡的时刻,可闭上眼,满脑子都是江北的烽火。曹操虽败,根基未动,这长江天堑,终究不能护江东一世安稳啊。”
诸葛亮颔首,目光投向江北的方向,夜色浓稠,却仿佛能望见许都的宫阙与冀州的麦田。“子敬所言极是。曹操用兵三十年,虽经赤壁之败,然其麾下谋臣如雨,猛将如云,北方九州已固,只需数年休养生息,卷土重来并非难事。我等今日之盟,不过是为天下争取了一线生机,真正的硬仗,还在日后。”
“先生深谋远虑,肃自愧不如。”鲁肃从怀中取出一卷竹简,“这是江东各地的粮草账册,赤壁一战,我军损耗颇巨,如今府库空虚,将士疲惫,若曹操即刻南下,恐怕难以支撑。玄德公麾下虽有万人,却无固定疆域,粮草器械皆需江东接济,长此以往,恐生嫌隙啊。”
诸葛亮接过账册,借着灯笼的微光翻阅,竹简上的字迹密密麻麻,记录着江东的困境。他心中清楚,鲁肃所言并非多虑。刘备集团此刻寄人篱下,虽有盟约护身,却终究缺乏根基,正如水中浮萍,难以长久。而孙权虽有盟主之实,却也忌惮刘备的声望与诸葛亮的智谋,这联盟之下,本就暗流涌动。
“子敬放心,”诸葛亮将账册交还鲁肃,“亮早已考虑此事。近日听闻荆南四郡守备空虚,曹操麾下降将曹仁、徐晃退守襄樊,无力南顾。玄德公可率军南下,攻取武陵、长沙、桂阳、零陵四郡,如此一来,既能为联盟开拓疆土,又能自给自足,无需再依赖江东粮草,实乃两全之策。”
鲁肃眼中一亮,随即又面露迟疑:“荆南四郡虽弱,却也是兵家要地。吴侯麾下诸将,怕是也有意染指。尤其是周大都督,早有收取荆襄之意,恐怕不会轻易应允。”
提及周瑜,诸葛亮眸色微沉。赤壁一战,周瑜火烧连环船,功不可没,但其心胸狭隘,对自己多有猜忌,如今联盟初成,若因荆南之地起了争端,后果不堪设想。
“周大都督雄才大略,深明大义,”诸葛亮缓缓道,“他必知荆南四郡若为曹操所得,江东将腹背受敌。玄德公攻取四郡,实则是为江东屏障西南,周都督当能明白其中利害。明日议事,亮当亲自向吴侯与周都督进言,促成此事。”
鲁肃点头,心中稍安。他素来主张联刘抗曹,深知唯有两家同心,方能抵御曹操的兵锋。“有先生出面,此事或有转机。只是……”
他欲言又止,望着诸葛亮的眼神带着几分担忧,“周都督对先生多有不满,先生明日进言,需多加小心。”
诸葛亮淡然一笑:“亮为联盟计,为天下计,何惧个人安危?只要能让两家同心,共拒曹操,些许猜忌,不足挂齿。”
夜色更深,江风渐急。
两人又在江畔交谈许久,从粮草军备到兵马部署,从北方局势到荆襄利弊,所言皆是军国大事。
直到天边泛起鱼肚白,鲁肃才起身告辞,临走时再三叮嘱诸葛亮明日议事务必谨慎。
诸葛亮独自留在江畔,望着东方渐渐亮起的晨曦,心中思绪翻涌。攻取荆南四郡,只是他规划中的第一步。
若能成功,刘备便能拥有立足之地,日后再图益州,形成三足鼎立之势,方能与曹操、孙权分庭抗礼。
但这其中的艰难,可想而知。
周瑜的阻挠,孙权的疑虑,荆南四郡的抵抗,还有曹操在北方的动向,每一步都如履薄冰。
天光大亮时,诸葛亮返回营帐,简单洗漱后,便前往吴军大营的议事堂。
此时,孙权、周瑜、鲁肃及江东诸将已齐聚一堂,气氛却略显凝重。
见诸葛亮到来,孙权起身相迎:“孔明先生来了,快请入座。今日召集诸位,便是要商议日后的用兵之策。曹操虽退,北方未宁,我等需早做打算。”